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牧民們沒有華麗繁複的精巧手藝
有的只是樸實渾厚的生命力道
工坊中的阿姨,我們叫「娘娘」。這些藏族娘娘們,過去都曾是草場上的牧民,因為各種因素不再養牛,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北方牧人的工坊。
對她們而言,那些過往的傳統手藝,在今日離開草場的生活裡,還能有所價值(還可以進到室內來做,而不用在外頭風吹日曬),其實都很高興。
生活在傳統生活中的藏族婦女們,除了鍛鍊出她們吃苦耐勞的堅韌,更是打磨出她們樂觀開朗。工坊中最常聽到的聲音,是娘娘們的聊天與哈哈大笑聲。
能夠持續捻線、編繩與製作毛氈,固然能讓她們與傳統相連結,但這些生活在傳統與現代狹縫中的娘娘們,對於在工作中能有機會學習新的事物,也往往是興緻盎然。寫字就是其中一項新技能,北方牧人網站中有時候會看到那些歪歪斜斜的可愛字體,就是出自這些可愛的人們,我們稱之為「娘娘體」。
很顯然的,北方牧人工坊中,最令我們驕傲的,不是那些手工製品,而是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藏族娘娘們!
原本,我們的生產者真的都住在高原上。
然而,疫情那段日子,我們一時無法前往藏區,與益西與娘娘們的聯繫只能透過視訊通話,手上什麼也做不了。這樣被迫停下腳步的空白,不知道會持續多久,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摸索與她們之間的連結方式。
我們希望延續那份手工的精神,最好是一些與她們原本正在做的事有所呼應的方向。於是,我們決定利用這段停滯期,在台灣自己開始學習手染線。雖然相隔千里,但如果我們能在這裡持續嘗試、練習、染色,就彷彿依然與遠方的娘娘們一同努力著。
就這樣,北方牧人的染色部門誕生了。從一鍋鍋的熱水、一圈圈的毛線開始,一步步摸索顏色與質地的可能,也一點一滴延續著我們對這份手工與連結的想像。